田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研究员)
本研究尝试基于数字新闻业与用户的接受关系,讨论新闻业如何因应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而重组自身规范,形成独特的介入性实践倾向,并进而探讨介入性对数字新闻业构建积极的受众意识的独特价值。
无论是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还是业已普及的即时通信工具,都在不断推动用户的新闻获取行为与其他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界限趋向模糊。从数字媒体技术的演进规律来看,移动化和智能化这两个基本趋势也都推动着上述融合的、一体的接受模式日益主流化。因此,据此探析新闻用户行为逻辑的变化,自传播链条的末端出发重新理解上游的新闻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就具有实践与理论层面的必要性。
本研究尝试基于数字新闻业与用户的接受关系,乐天堂fun88.(中国)官方平台讨论新闻业如何因应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而重组自身规范,形成独特的介入性实践倾向,并进而探讨介入性对数字新闻业构建积极的受众意识的独特价值。
传统意义上,专业新闻内容一直是受众信息生活的核心,盖因前数字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稳定更新的主流新闻内容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信息获取需求。这种以专业生产为核心的新闻实践模式使得研究者天然以新闻生产为核心观察对象,并将新闻受众视作附属于新闻业的组成构件。因而,新闻受众首先是附属于新闻业的,一旦脱离了主流新闻机构,受众这一群体就会因其依托物的丧失而面目模糊。
数字媒体平台的兴起允许新闻用户群体成为独立于专业新闻生产的信息品鉴者,用户的各类参与行动因而也成为推动数字新闻业变革的积极力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这种转变。第一,普遍的数字化生存为用户提供了跨平台接收新闻的可能性,主动的用户既是数字新闻的接收者,他们总是基于日常生活逻辑来接收与理解新闻内容;也是新闻内容的传播者与重新表述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机构为中心、以受众为末端的新闻业结构,形成了以用户的参与行动为最终指向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从这一点上来说,乐天堂fun88.(中国)官方平台数字新闻用户的崛起破坏了传统新闻传播场景的稳定性,形成了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亚结构”。第二,专业新闻生产始终需要深入社会、鼓舞民众,这就要求数字新闻业不仅需要向用户准确传递信息,也要同时帮助新闻用户创设共享的理解框架,由这二者所组成的连续统一体是数字时代新闻记者的基本实践框架。正如前述,新闻用户可以同时从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中获取新闻,并基于此形成更为综合也更加细腻的新闻体验,因此如何因应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来助推专业新闻生产转型,就是数字时代新闻业所面临的重要议题。第三,在接受专业新闻内容之外,用户也会依据自身的新闻需求进行主动的搜索和信息再生产,这在实践上表现为用户生产新闻普遍地存在于社交媒体平台上,以及在网络群组中主导着内部的话题生产与传播的“关系实践”[1]。综合来说,新闻用户主动的参与实践为新闻业设置了新的流行逻辑与接受规律,倘若专业新闻生产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就很难在数字媒体平台上获得流行度与影响力。
日渐崛起的数字新闻用户在两个维度上推动着新闻研究的变革。第一,数字时代专业新闻的权威建构成为一种新闻业与用户紧密相关的协商过程。马特·卡尔森提出,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新闻权威并不为新闻讲述者所单独占有,而作为一种权变关系(a contingent relationship)由新闻业所有行动者的关系所决定,因而新闻权威的构建是各类行动者共同竞争的过程[2]fun88乐天堂(APP)官方网站。具体到我国语境下,有学者指出,由于新闻行动者的知识交换实践的转型,“新闻权威”的关系基础不断受到挑战[3]。基于此,研究者对于数字新闻的研究就必然需要观照一个前提:既然作为意义载体的新闻内容,其核心作用过程不在于新闻机构的组织构成与生产机制,而是在于各类行动者的文化主动性,那么研究者就需要关注和解释用户社群如何通过行使其观看、阐释与再生产的权力来维系身份认同与塑造文化权威。对于新闻业的各类研究也不仅需要包括正式的新闻生产活动,而且需要纳入非正式的用户讨论活动。第二,微信、微博等主要社交媒体因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而呈现出显著的基础设施化趋势,这为用户的各类新闻参与行动提供了基本的媒介逻辑。已有研究指出,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场景的新闻分享与讨论行为借助类似“仪式”或“狂欢”的形式不断塑造着用户的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而新闻用户也总是基于自身经验与对其他成员的信任程度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并据此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建立边界[4]。在理论层面上,这不仅意味着新闻生产需要有机地吸纳新闻用户的日常生活逻辑,也对新闻生产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以“量化受众”的逻辑来改造自身的新闻认知[5]。在此基础上,数字新闻业与用户的复杂联系就成为新闻业获取影响力的基本锚点,新闻从业者与研究者因而就需要探索新闻业如何深入用户生活,介入社会事件的酝酿、发生、解决的过程。
介入性问题是各类文化机构彰显其公共性的切入点所在。无论是实践领域还是学术领域,对于我国各类人文、社会、艺术行业的介入性价值的探讨从没有停止。例如,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人文学科先后涌现了对于“文学如何干预生活”思潮的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艺术学科都尝试廓清何为“社会介入性艺术”。在这一理论逻辑下,新闻业也持续主张以关切社会真问题,以建设性的报道实践来满足用户的新闻需求,通过协助解决民众“急难愁盼”的社会问题来提升用户对新闻业的信赖感,显示出强烈的介入性。
首先,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介入”(intervention)至少应当指称边界明确的介入者对被介入者的积极效用。但正是由于“介入”这一观念本身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基于具体的语境来分析不同的社会介入行为的直接理论目标[6]。乐天堂fun88.(中国)官方平台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往往通过书写光明或抨击黑暗来塑造人们的生活观念;“社会介入性艺术”主张针对现有的文化现象促进民众互相沟通,重视创作过程的社会性改变;而主流电影作品的介入性美学则主张将意识形态纳入自身话语体系之中,使得自身成为引导民众思想的媒介产品。因此,上述各类人文与艺术行业都立足于独特的实践倾向发挥着介入性的社会功能。这些侧重于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都强调,需要将自身的社会介入效果问题转化为自身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民众创造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进而推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实践。基于此,众多被冠以“对话”或“参与”的文化创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介入性行动的代表性实践,发挥着解释并介入现实的社会功能[7]。
其次,上述介入性主张在新闻业内也存在着较有影响力的实践载体,即介入性新闻(engaged journalism)。介入性新闻以新闻业与用户良好的关系为理论目标,其实践方式既包括以建设性的报道主张推动用户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包括吸纳用户意见进入专业新闻报道之中。在那些秉持着介入性主张的新闻报道之中,新闻记者通常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介入性是否与客观性非此即彼。我们认为,介入性新闻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新闻业否认并拒斥客观性。新闻业始终需要将提供客观的、真实的信息作为核心使命;但在生产环节中,以何种框架将社会事件转译为新闻报道就需要新闻记者发挥其能动性。倘若新闻记者奉行介入性原则,将自身视作社会行动的参与者,他们就会倾向于以自身的报道实践推动社会政策的制定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者他们将自身视作社会的代言人,就会在报道之中揭露社会权力的不平等。因而,介入性新闻是一种秉持着积极受众意识的新闻主张。
基于以上讨论,介入性新闻要求新闻记者承担“积极介入”并“深度阐释”的角色,以积极的实践方案来助益新闻用户的各类参与行动。倘若新闻记者将介入性问题视作新闻报道的核心问题,他们就需要超越社会观察者身份,以社会参与者的角色来发出具有明确立场的“新闻声音”(journalistic voice)。这种新闻声音有别于客观描述的“新闻事实”,其态度、观点与情感倾向十分明确,并关注“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建设性要素,以激发用户的广泛参与和助益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实践目标。可以说,秉持着介入性价值的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内容之中内置自身的新闻观点与新闻评论,为呈现新闻事实与协助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积极的助力,最终通过为受众设置积极的参与平台来提升用户的参与意愿与对新闻业的信赖感[8]。
主动的用户不仅影响着我们对新闻研究中众多经典概念阐释效力的确认fun88乐天堂(APP)官方网站,也推动我们拓展对数字新闻实践边界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介入性新闻认为,这种影响不是由新闻业主动采取的“更新”或“迭代”,而是鉴于用户对于新闻内容兴趣缺失乃至全面怀疑,新闻业所采取的自救行动。从介入性新闻的实践经验可以获知,用户对新闻业的疏远一方面是源于新闻业在很多时候无法以符合数字媒体平台呈现规则与审美逻辑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导致用户倾向于对陈旧的新闻生产逻辑报以负面评价。数字新闻业已经关注到这一点。无论是主流媒体所进行的新媒体矩阵打造,还是主流新闻业所开展的“情感转向”“虚拟转向”“数据转向”等新闻创新实践,都或多或少将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感官需求纳入新闻生产环节之中,这使得用户对于专业内容的负面评价被扭转,众多新闻创新实践的流行与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主动的用户也会时时审视新闻报道是否“合理”。由于用户总是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新闻报道,因而新闻报道如何为用户提供正确的价值立场、清晰的社会信息与有用的交往素材就成为新闻生产环节应当关注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说,或许新闻用户对新闻内容的认可,对新闻评论、转发与点赞等活动的参与,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用户对于新闻业的积极评价;那些不信任新闻业的人则会主动地采取回避行为。这种倾向在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之中已经有较为丰富的印证,但是如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需求,数字新闻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因为用户对于参与新闻生产的环节兴趣有限,而新闻业如何纳入具有代表性的用户态度也尚无成熟的操作经验。基于此,如何深入用户经验和公共生活开展新闻生产,以秉持受众意识的解释性报道来引领用户的参与意愿、助益用户的参与行为应当成为新闻业的重要探索方向,这也是介入性新闻的核心主张。
对于用户来说,由用户群体所共享的新闻经验为新闻接受活动设定了基本的意义阐释框架,他们能够在异质性较高、新闻素养参差的情况下,以自身逻辑为基础理解新闻行业的报道逻辑与实践指向,进而生发出明确的参与意愿。基于此,介入性新闻的实践目标就不仅在于追求对社会事件的“合理性解释”,更在于以积极的建设性方案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体验,以提升用户对新闻业的信赖感。因而,数字新闻业的受众意识就包括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体验,提升用户的参与意愿,以及助益用户的群体团结等维度。
第一,介入性新闻要求专业新闻记者积极发掘与核查新闻事件,以充分的调查为用户提供真实的、可靠的新闻报道,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体验。由于数字时代用户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络来获知社会事件,倘若新闻记者无法提供优质的深度报道,准确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缘由与可能的后果,那么用户就会滋生对数字新闻业的负面情绪,其注意力也会迅速流向其他文化机构。从用户角度来说,用户对于报道的理解是一种基于自身经验与情感体验的日常框架,其对于新闻事件的注意也有赖于亲朋好友对于公共事件的共同关注。当新闻记者所秉持的立场、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契合民众的普遍期待,介入性生产理念就顺畅地由新闻业所共享的价值理念转换为一种新闻机构与新闻用户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正向激励的过程。但一旦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获得用户的注意力,他们就会对新闻业报以负面评价。这进一步凸显了新闻记者数字胜任力的重要性,即新闻记者必须充分理解数字媒体平台的呈现逻辑与信息流通逻辑,才能够以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为前置条件拓展自身的专长,革新报道方式[9]。
第二,秉持介入性价值的专业新闻记者应当旗帜鲜明地倡导主流价值观,以公共利益为指引生产新闻内容,激发用户积极的新闻评论、转发与点赞等多重参与意愿。这一要求的实践基础在于,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风险极高的数字舆论场域中,固然新闻与其他类型的信息产品共同构筑了用户的媒介生活的“触发器”,但新闻权威的建立始终需要建立在特定意识形态的规范框架之中。只有明确了何谓真实、何谓正确的价值,新闻用户才能以明确标的为指引积极参与各类新闻评论、转发与点赞活动。这要求新闻记者秉持对于用户参与行动的重视,不断拓展报道的解释性意味,以超越描述性、陈述性的报道来提供更多的新闻语境化解释和对新闻内容的取舍,为用户提供合乎逻辑、富有温情的主流价值观,凸显数字新闻业的介入性功能。更进一步来说,新闻记者对于用户参与行动的激发同时具备构建新型职业共同体的潜力——由于新闻记者与用户就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协同作战”,这种良好的亲密关系有助于新闻业与新闻用户“双向奔赴”。
第三,在社会层面,介入性新闻能够积极推动新闻机构与社会民众围绕着新闻事件实现有机团结,新闻机构因而可以通过助益情感公众(affective publics)的诞生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实践维度上,数字时代无形的传播网络被数据的流动轨迹所显形,用户个体的各类情感表达能够有效地联结其他个体,并以标签、共创等多种形式使得特定议题获得可见性,继而迫使相关政府、组织、群体解决相应的公共问题。在这一过程之中,新闻机构需要持续以一种助益性角色来设置社会议题,暴露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其实践活动也立足于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这种行动虽然对传统新闻专业权威具有一定的破坏,但能更好地接合普通人的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反而间接地指向了一种更有机的公共新闻文化,有可能帮助新闻业塑造一种更有活力、更加有度的新生态[10]。由此,用户群体的群体性联结与共同行动能够帮助我们反思数字新闻业的社会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锚定新闻与个体生活的关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时代我国主流媒体的情感传播与影响机制研究”(批准号:23CXW010)阶段性成果】
[1]常江.作为关系的新闻:数字时代新闻的再定义[J].青年记者,2024(01):76-79.
[3]陈楚洁.意义、新闻权威与文化结构:新闻业研究的文化-社会路径[J].新闻记者,2018(08):46-61.
[5]王敏.超越“想象”?:一项数字时代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的田野研究[J].新闻记者,2024(02):31-43.
[7]黄典林,安柯宣. 数字新闻学:文化研究何为?[J].新闻界,2024(03):1-12.
[8]田浩.虚实共生时代新闻用户的“体验转向”[J].青年记者,2023(22):17-19.
[9]徐笛.界定数字记者:以“新闻专长”为标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02-109.
[10]涂凌波,余跃洪. 新闻时间生态:数字新闻业加速现象的生态因素分析[J].青年记者,2023(14):21-25.
田浩.介入性新闻与数字新闻业的受众意识[J].青年记者,2024(08):20-23.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联系电话:400-123-4567
E-mail:admin@ahzyxzb.com
服务热线:13800000000
扫一扫,关注乐天堂fun88
Copyright © 2012-2024 乐天堂fun88(中国)APP下载 版权所有